经济是很活的知识,每天所发生的事,都有经济的成份在内,所以用生活例子作教材就最好不过。
现今苹果当道,在堂教几个概念,都可用上iPhone4的例子。
交易理论
所谓的交易,就是不同人心目中某样物品的价值不同的结果,如果一个人持有一件货物,有人比他心目中高的价格来买,他们便会成交,而货物就会由认为那件货物价值的卖家转移到认为价值较高的买家手上,这便会为社会创造了福利。就好像以下的例子:
持有货物的A君认为货物值$5
没有货物的B君认为货物值$10
假如他们议价后,以$8成交,结果A君得益$3,B君得益$2,社会整体得益$5。
有个朋友早阵子和PXXW的agent倾续约,才知道出一部iPhone 4的月费,比带机续约的月费平四十元一个月,而且那个iPhone转手是未必会蚀钱的。于是他用比Apple原价更平的价格出了机($4480, 16GB价),出机之后,四处格价之后,便在先达把它卖了,成交价($5820)。
为什么会有这样便宜的事?这一定要感谢国家了。事缘香港是全球其中一个最早开售iPhone的地方。内地因为审批程序之类比较繁复,所以比香港迟了两个多月才开售。就在那个内地没有iPhone出售的真空期,香港的iPhone 4 16G现货据说炒至上近9000元一部,到了九月尾,内地正式开始发售iPhone,香港收机价便应声下跌,到了十月,内地iPhone缺货,加上Apple严格限制每人出机的数量,香港的回收价便出现反弹(见图)。当朋友卖机的时候,就是在这个时候,证明香港的iPhone4仍然有价有市。
需求与供称分析
简单来说价格是由需求与供应决定的,需求增加,会推高价格,供应减少,也会推高价格,反之亦然。这是一般主妇也明白的道理。如果以需求及供应解释上述的价格变动,学财经演员般事后孔明不是难事:
自八月开始,价格一直下跌,是因为先前订了机的人陆续出到机再转手,供应一直增加,于是价格一直下跌。
到了九月初,市面传出内地即将发售,于是价格应声下跌,这很可能是因为买方和卖方都预期价格会下跌,于是有机的减价出货(供应增加),部份潜在买家则持观望态度(需求减少)。
十月初,Apple收紧每人订购限制,这令那些传说中用n张信月卡出n部机的炒家(内地称为黄牛)入货困难了(供应减少),而内地销售网络缺货,因为香港的iPhone和内地的iPhone是代替品关系,内地买不到机的消费者又转向香港市场(需求增加),机价上升,令先达的铺头愿意提高收机价。
当然,上述都是事后孔明的估计。我曾经跟先达的人倾过计,才知原来回收价每天的升降还会受很多因素左右,例如丰X和百X汇等连锁店当日有没有货。这些资讯,还是只有那些专门做收机的人才会知道,他们从收机赚取利润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这些资讯了(有关资讯成本,见「资讯成本」部份)。
(图:iPhone 4 16GB和32GB的回收价分析,资料来源:iphone4hongkong.blogspot.com)
我到price.com.hk看过,现在香港iPhone4现货大约卖$6100 ,内地消费者来香港买,便是付这个价钱。理论上,如果两个地方的同一件货物价格不同,人们便会在低价的地方买入,在高价的地方出售,长远来说,便会把两地的价格差异拉平。即是说,中港两地的iPhone价格应该会愈来愈接近(当然,我指的是市面上炒卖中的价格,而不是Apple官方订价)。
不过,为什么香港的商户不是直接把一箱又一箱的iPhone运上内地出售?那是因为内地对于水货电子产品仍然要抽重税,所以商人不能大批大批的把货运回内地,只是赚取内地人跑来香港买贵机的利润。
资讯成本
好了,既然那么好赚,为什么香港人不直接站在先达门口或者上淘宝网,把他们的iPhone以$6100 的价钱卖给内地人?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一般市民找买家不像先达那些铺头般容易。一个内地消费者来香港买机,会去铺头还是去让你找到?让铺头赚的$6100-$5800=$300的差价,分分钟你自己找买家所花的时间成本也补偿不了--那是交易成本中的资讯成本(information cost)。而铺头花钱交租,天天守候买家,那$300就是他们的回报了。
利息
另外,所谓的利息,其实就是提早消费的代价。什么是提早消费的代价?举个例子,如果你想早点买一件货品但不够钱,你便要向银行借钱,而代价就系利息。至于iPhone的例子,可以这样理解,内地iPhone4正价是$4999,但那是订购价,一等可能等几星期。如果要来香港买现货的话,就要付$6100 ,那约$1100的差价便是他们提早几星期得到现货的代价,这可以理解为利息--提早消费的代价。
(网上资料指,内地的iPhone4黄牛价是$5600至$5800,似乎「香港」商店的可靠性仍是值钱的。)
零机价上台的奥秘
至于为什么PXXW这些电讯商会咁平的卖机给客户,而不是把机全数送到先达图利?
那是因为手机商为了争取市场占有率,会用优惠价向电讯商供应手机,而根据协议,手机商当然是不能把优惠价手机拿去转售。实际上,世上没有免费午餐,羊毛当然出自羊身上。手机商以优惠价甚至零机价让客户出机上台,当然是计算过每月月费能够赚取利润--因为建设电讯网络早已付出很大笔的固定成本,只要通讯容量未overload,每多一个客上台的边际成本其实很有限,电讯商当然认为愈多新客愈好,给你一个优惠价出机又何妨? (参考:《大杯星巴克比较划算》吉本佳生)
机会成本
好了,讲完经济学。你们大概会问,那位朋友把iPhone4卖了,他用什么呢?
答案好简单,他把iPhone卖了,转用一部平价机就是了。最后,出一条机会成本题:
第一段说过,假设A君以$4480买了一部iPhone,在他心目中那只值$4000,而市面上的收购价是$5800,假设他没有能力绕过先达把那机以$6100卖出的话,请问他保留这iPhone的成本是多少?
后记:
上述只是一些实证经济分析。这些日子一直留意着iPhone的「行情」,好地地一部电话,竟然会像股票一样变成「投资工具」,不得不说是一种有点脱离常识的现象。说到尾,iPhone有得炒,还是多得Apple近乎宗教的魔力,还有一大班一掷千金的信众,当然,还有内地和香港的电讯及关税制度差异。
感谢国家。感谢Steve Jobs。
其实iPhone如此,香港的楼宇也是一样,在量化宽松的情况下,贵一贵都有人落黎买,可是香港的土地不像iPhone,有Apple保证有固定供应。况且,iPhone不像住屋,它不是必需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