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6日星期六

中国不存在一条退路

近期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又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焦点话题之一。中国向何处去,再一次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今天的中国观察,要向大家介绍有关政改的分析评论。
新加坡《联合早报》署名郑永年的评论称:"政治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永恒话题。基本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处于探索时期。在政治改革遭受挫折之后,中国走上了'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的道路。在整个九十年代,经济改革是中国的主体性改革,在本世纪初十六大之后,社会改革又成为主体性改革。""而十七大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政治改革甚至民主化的途径和方法,即党内民主引导人民民主或者社会民主。" "实际的问题在于,如果不进行政治改革,就很难维持现存体制。最严重的是,不进则退。而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一条退路。" "无论是自由派的幻想主义和左派的恐惧主义,都没有出路。今天,无论左派还是自由派,都可以动员到一定的力量来阻碍任何一项他们不认可的政治改革。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党的领导高层对政治改革不能达成共识,而屈从于空洞的争论,那么只能延误改革,造成不堪的后果。"
新加坡《联合早报》署名陈铁源的评论称:"政治改革根本不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无法成为当务之急。""在2012年之后,无论是谁接替胡锦涛和温家宝的职位,他们都不会去碰政治改革。原因很简单,高风险、高成本、收益不定。现实的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太大;而且,这些问题都属低风险、低成本和高收益领域。""因此,未来至少三代中国领导人仍然是技术官僚派。技术官僚派会在中国未来的历史中占据较长时间,直至所谓的'80后'开始全面接掌这个国家,即2035年前后,时间跨度约25年。这之前,无论是'50后'、 '60后',还是'70后',他们都根本没有能力和意愿去搞政治改革。这些领导人的最大任务就是让14亿人'富起来',但绝不是让他们'动起来'。 '动起来'是指这个国家的政治充满活力、思想充满活力、国家前途充满活力。让国家'动起来'是'80后'中国领导人的真正使命。那么,'80后'之前的中国领导人还能做什么?只有一条路,继续技术层面的改革,为政治层面的改革作准备,即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社会,才是支撑政治改革的中坚力量,日本、韩国、台湾都是如此,伊拉克、阿富汗、东帝汶都不是如此。具体来说,全力发展经济,强力弱化政府,大力强化社会。这些才是中国下一轮改革与开放的方向与路径。如果这些都取得了成功,那么,才能与未来的政治改革路径对接。否则,中国成不了台湾,而会成为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联合早报》署名储昭根的评论称:"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内部矛盾的发展,政改的讨论仍将持续下去,甚至有越来越猛烈之势。""中国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执政者越来越感觉权力不够,控制不了而不得不加强自身的权力及不断加强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控制;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民众感觉自己的权益无法得到伸张,而为了伸张自己正当、合法的权益不得不激进,甚至铤而走险。" "中国大陆的群体性事件从1993年的 8709起,增加到2003年的6万起,2008年是12万起,5年间翻了一倍。2009年,是建国60周年大庆,中共下达死命令严防死守,但到年底,群体性事件仍然达到了创纪录的23万起,相比上一年又翻了一番。""从付出的代价上更是惊人,2009年预计投入的'维稳'经费已达5140亿人民币,和中国人民解放军5321亿的军费相差无几。""中国现实情况下,依靠政治强人强力推行政改已不现实,中国的改革应该从由原来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式地推进。" "政府必须公开、透明、向人民负责;人民则享有言论、结社及抗议示威的自由,和不受任何干扰地选举自己政府的权利。这其实只不过是世界发展几千年沉淀的政治文明与普世价值,也是当今政治野蛮与文明的分水岭。"
以上是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特约记者张文中在香港为您报导。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